最近这几年,国内越来越多餐饮品牌迈出“出海”步伐,尝试将中国味道带到海外市场。但在这种跨文化落地的过程中,“品牌设计”作为传递品牌价值、适配当地消费者认知的核心载体,往往成为容易被忽视的“隐形关卡”。很多品牌在国内被消费者广泛认可,到了海外却因对文化差异、市场需求、审美偏好的把握不足等原因,在视觉符号、文化表达、用户体验等设计环节频频“踩坑”,这一系列努力最终反而阻碍了品牌的海外发展的进程。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品牌出海时容易不幸踩中的无底巨“坑”。
01 | 视觉符号与当地文化冲突
在品牌方面最常踩的第一个坑,就是用自己以往的经验去判断未知的新市场。当我们在为海外品牌设计视觉形象的时候,经常会无意识的带入国内的思维模式和习惯,而没能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毕竟是海外,那里往往有着相当不同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对于这些如果靠猜,一旦猜错了,在品牌视觉中错误应用了一些敏感的符号,或者在把国内元素向海外平移的过程中没有考虑文化兼容性,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宣传事故,造成巨大的信息传递误差,进而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导致出海阻力重重。
比如国内连锁餐饮品牌经常使用的红色,在欧美国家象征热情(比如我们为西少爷北美品牌“Bingz”设计的品牌视觉就采用了红色),但是红色用在非洲部分国家则与哀悼有关;龙的形象在亚洲大部分地区代表祥瑞和富贵,但是在西方却常常象征邪恶,而且中国的龙也常常被错误翻译成dragon,这更加剧了这种误会;比如在穆斯林国家使用猪形图案,很可能会遭到宗教信徒的强烈抵制等。
如果品牌设计踩了这种坑,很可能影响当地消费者对品牌的第一印象,甚至遭到当地消费者的反感抵制,这种误会一旦形成,那可绝对不是件小事。
02 | 品牌名称、口号出现歧义
在品牌设计过程中如果品牌名称和Slogan翻译得不准确、发音拗口或有歧义,则有可能会造成品牌传播受阻,或者造成消费者对品牌价值的误解。
比如“西少爷”海外品牌若直译为“XISHAOYE”,对欧美人的发音来说就非常拗口,如果翻译成“West Young Master”又容易让人感觉不知所云;某火锅品牌曾将其Slogan“辣得过瘾”译为“Spicy enough to kill you”,引发了欧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而对该品牌门店望而却步。
所以,在品牌名称、品牌口号的设计过程中最好是邀请当地母语者校验翻译的语境适配性。品牌名称无法直译的可以单独命名,西少爷海外品牌命名为“Bingz”相比于前面的译法就更符合欧美消费者的发音习惯,也更接近本地消费者对品牌主要产品的认知,接受度较高。
03 | 设计违规无法落地
在品牌设计过程中忽视合规性,不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对餐饮行业的视觉呈现、标识规范的要求,会导致设计无法落地甚至面临处罚。
比如欧美市场常常需在菜单标注“过敏原(如坚果、花生)”“热量”“食材产地”等;日本则要求“明码标价 + 食材溯源信息”;部分国家对“禁烟标识”“急救通道标识”的尺寸、颜色也有强制标准等。
在推进品牌设计之前,应当提前对接当地餐饮监管部门,或参考本土头部餐饮品牌的标识设计,确保菜单、门店标识等符合当地法规,避免陷入没必要的麻烦。
04 | 陷入知识产权纠纷
品牌设计过程中如果忽视知识产权,导致商标“被抢注”或“侵权”,则会直接打断品牌推广的进程,让出海陷入劳神伤财的长期纠纷。
比如某中式快餐品牌出海前未注册 LOGO,导致当地出现仿冒品牌,被迫重新设计;还有部分品牌因 IP 形象与当地已注册卡通形象相似,因此被版权方起诉陷入诉讼纠纷。
为避免这类问题出现,出海前应当通过专业机构检索目标市场的商标与版权情况,完成核心视觉元素的知识产权布局。品牌 LOGO、IP 形象等视觉元素要找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原创设计,并提前在目标市场完成商标注册。“Bingz”品牌视觉方案在设计完成后,我们立即建议品牌方注册了相关知识产权,提前对核心视觉元素的知识产权进行了保护,避免了后续的麻烦和风险。
05 | 设计水土不服、被淹没
海外餐饮市场中既有本土强势品牌,又有其他国家的出海品牌,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因此设计过程中如果对当地消费习惯缺乏了解,便很难在“差异化”与“本地化”之间找到平衡,在竞争中既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又会踩到很多消费习惯的雷区,这最终就很可能导致水土不服或者被市场淹没。
比如欧美消费者偏爱“外带 + 快餐”,设计中需要重视“便捷取餐区”与“外卖包装设计”;日韩消费者则注重“私密性”,需增重视“卡座”的设计;东南亚消费者喜欢“户外用餐”,这就需要在“外摆区域”的设计上多下功夫。
为避免踩坑,在品牌设计工作启动之前,我们需要先对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和竞争环境做好充分的调查,然后为自己的品牌特色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并在其他方面尽可能融入当地习惯,这样就更容易发挥出自身优势并让大家自然地接受和记住这个外来品牌。
Summarize | 总结
品牌出海不是简单的“海外搬运”,而是核心价值的对外输出,我们不仅要输出,还要让海外顾客接得住。这是一个以顾客真实需求为中心,精准传递品牌差异价值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通过文化适配避免冲突和误解,通过设计将价值可视化,通过设计的合规确保落地可行,更要通过发扬自身的独特价值来赢得市场竞争。最终让品牌设计成为“品牌与海外消费者的第一座桥梁”,而不是“出海路上的拦路暗礁”。